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當代社會的人類學觀察與實踐
Activist Anthropolog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系  
授課教師
呂欣怡 
課號
Anth4022 
課程識別碼
105 4212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水源人1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3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Anth402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開課動機:
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簽署與黑箱闖關,引發了台灣社會高度關注與對未來何去何從的焦慮、不安與爭辯,並透過新科技與網路社群所參與的知識建構及公民意識覺醒浮上檯面。歷經太陽花學運與330遊行,所有透過不同方式參與這些事件的討論與爭辯的人都感覺到:我們正面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而人類學者與人類學知識,在這個歷史時刻的位置與作用會是什麼?這些問題的思考,是開設「當代社會的人類學觀察與實踐」這門課的動機。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為推廣人類學知識、態度、精神與方法,如何運用在當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實踐之中。太陽花學運的生命力一舉跨越了多種界線,也發動了台灣作為框架的想像和知識方法。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科技平台與全球化的實境裡,台灣鑲嵌在什麼樣的脈絡,而人類學家與人類學知識的貢獻又是什麼?本課程為一跨台、交、清三校的課程,我們使用共同的師資和課程結構,以呂欣怡、李威宜和林秀幸分任台大、清大和交大任課教師,招集台灣人類學界十位教師,合作完成一門兼具論壇與演講特色的課程。授課教師儘量使用具跨界、應用性與當代性的文章。清、交部分同一時段上課,使演講和論壇課程可合班上課。本課程將透過不同授課教師專長,揭露當代台灣社會脈動與動盪所觸及的社會生活所牽連的權力關係、政治想像與暴力、經濟再結構、國族想像、記憶與歸屬、情感、情緒和慾望、多元知識與社會想像等議題,進行兼具知識思辨與行動可能的探究。

教科書:
由教師選擇具跨界、實踐性與應用性的閱讀材料。

教學要點概述:
以呂欣怡、李威宜和林秀幸分任台大、清大和交大任課教師,招集台灣人類學界和這些議題相關專業的教師共十位,合作完成一門兼具論壇與演講特色的課程。授課教師儘量使用具跨界、應用性與當代性的文章。清、交部分同一時段上課,使演講和論壇課程可以合班上課。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與評量方式:
1. Ceiba討論區:本學期共安排十場演講,我們將在Ceiba平台開設「演講心得」討論區,每次演講之後由各小組輪值,在演講結束當日,由一組負責撰寫演講心得,另一組負責回應(週三前需上傳回應),其他修課同學則可自由參與討論。佔總成績20%。
2. 閱讀、討論與學習報告:每位同學選擇最有興趣的五週,就當週教材、演講、及討論的綜合心得,撰寫約1000字的學習報告。此部份的作業需於第16週結束之前全數上傳。佔總成績50%。
3. 工作坊與實作:想像自己就是一位activist anthropologist,在當前台灣社會中,妳/你想研究什麼?參與什麼?改變什麼?此份作業由小組成員協力完成,請各小組於第4週提出一份構想書(500字),第13週完成初步的現象觀察及分析報告(約2000字),第16週在課堂上就分析及行動方案提出口頭報告,最後實作成果將在第17週台清交三校聯合工作坊時公開發表。「實作成果」不限於文字書寫,可以任何表達形式進行,佔總成績3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每週進度表:
第1週 9/15 導論
99% // The Occupy Wall Street Collaborative Film

第2週 9/22 社運人類學(activist anthropology):方法與倫理
[上課方式:教師講授文本,第三節課同學分組討論]
指定閱讀
1. Hale, Charles R. 2001. “What is Activist Research?” Items and Issues of SSRC 2 (1-2): 13-16.
延伸書目
2. Casas-Cortés, M. I., Osterweil, M., & Powell, D. E. 2008. “Blurring boundaries: Recognizing knowledge-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1(1): 17-58.
3. Hale, Charles R. 2006. “Activist research v. cultural critique: Indigenous land right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politically engaged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21(1): 96-120.
4. Osterweil, M. 2013. “Rethinking public anthropology through epistemic politics and theoretical practice,” Cultural Anthropology 28(4): 598-620.

第3週 9/29 社運人類學:實例探討
[上課方式:同學分組報告閱讀心得]
1. Graeber, David. 2011. “Occupy Wall Street Rediscovers the Radical Imagination," The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cifamerica/2011/sep/25/occupy-wall-street-protest
2. 大衛.格雷伯著/湯淑君等譯。2014。《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台北市:商周出版(我們會特別討論第二章「占領運動為什麼可行?」及第五章「尚待破除的魔咒」,但鼓勵同學讀完整本書。)
3. 丘延亮、陳永龍。2014。《防天災 禦人禍:原住民抗爭與台灣出路》。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第4週 10/6 太陽花系列論壇
[本週課程提前至10/3(週五),與台灣人類學年會一併舉行。週五全天有三場太陽花學運相關之論壇,請至少擇一場出席旁聽,並撰寫500字之心得報告。]

第5週 10/13 國立暨南大學人類所容邵武教授
指定閱讀
1. Jessop, Bob. 2002. “Liberalism, Neoliberalism, and Urban Governance: A State–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tipode 34(3): 452–472.
2. 容邵武。2014。〈台灣. 香港。雙城記!一個故事?〉,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03
3. 容邵武。2014。〈佔領〉,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43
延伸書目
4. Lefebvre, H. 1996 [1967].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E. Kofman and E. Lebas (eds) Writings on Cities, pp. 63–184. London: Blackwell.
5. Harvey, David. 2003.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4): 939–994.
6. Harms, Erik. 2012. “Beauty as control in the new Saigon: Eviction, new urban zones, and atomized dissent in a Southeast Asian city,” American Ethnologist 39(4): 735–750.

第6週 10/20 中研院民族所鄭瑋寧教授
指定閱讀
1. 黃應貴。2012。〈第一章 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文明」之路,第三卷》,pp.1-2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2. 鄭瑋寧。2012。〈說好的幸福呢?新自由主義無法兌現的許諾〉,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649
3. 鄭瑋寧。2014。〈別無出路的服貿?或者,自由市場的神話式怎樣被打造出來的?〉,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28
4. 鄭瑋寧。2014。〈不可異化的未來〉,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39
延伸書目
5. Comaroff, Jean and John Comaroff. 2012. Chapter 1, in Theory form the South, pp.1-50. London: Paradigm.
6. Harvey, David. 2005. A Short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Piketty, Thomas. 2014. “Introduction,” in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pp.1-35.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鄭陸霖。2014。〈道德經濟在消費社會中還有機會嗎?一個實質與形式分析雙軌並置的理論重構〉,《台灣社會學刊》 54:181-232。

第7週 10/27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伯楨教授
指定閱讀
1.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著,陳信宏譯。2007。《暴力:從戰爭到和平。刊於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頁157-208。臺北:麥田出版。
2. 姚人多。2014。〈社會是戰爭的延續: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國家的敵人」與「治安戲碼」的歷史考察〉,《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汪宏倫編,頁293-348,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書目
3.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著,王曉娜譯。2013。〈關於暴力的思考〉,《暴力與文明》,1-30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4. 彼得•艾克曼(Peter Ackerman)、傑克•杜瓦(Jack DuVall)著,陳信宏 譯。2003。 《印度:自主運動。刊於非暴力抗爭 - 一種更強大的力量》,頁89-158,臺北:究竟出版社。
5.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5-132。
6. 官鴻志。1987。〈湯英伸救援行動始末〉,《人間》20:18-44。
7. 湯英伸事件報導:http://youtu.be/v3-UgOiQKQg
8. 葉永鋕事件剪輯:http://youtu.be/oyvl2USkLOc

第8週 11/3 中研院民族所彭仁郁教授
指定閱讀
1. 法農 Frantz Fanon。2009/1956。〈第一章 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心靈工坊出版社。
2. O. Douville。2009。〈童兵及其先祖性〉,《人類學家期刊》 116-117號。(原法文,中譯版 in edit.)
3. 彭仁郁。2014。〈第八章 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聯經出版社。
延伸書目
4. Robben and Suarez-Orozco (eds). 2000. Cultures under Si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Veena Das. 2000. “The Act of Witnessing: VIolence, poisonous knowledge, and subjectivity,” in Das and Kleinman (eds) Violence and Subjectiv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第9週 11/10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趙恩潔教授
指定閱讀
1. Hackett, Robert A.著,盧永山、張大裕譯。2000/2003。〈收回媒體:傳播民主運動的可能性〉,《當代》196期,2003年12月:10-31。(原文刊載於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2000年 秋季號,第63期)。
2. 趙恩潔。2014。〈看不見的恐怖攻擊〉,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8/18/chaoenchieh/
3. Postill, John. 2014. “Democracy in an age of viral reality: A media epidemiography of Spain’s indigegnados movement”. Ethnography 15:51.
延伸書目
4. Abu-Lughod, Lila. 2008. Dramas of nationhood: The politics of television in Egyp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5. Turner, Graeme. 2009.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media: The demotic turn. Sage.
6. Couldry, Nick, and Anna McCarthy. 2004. Media Space: place, scale and culture in a media age. Routledge.
7. Meyer, Birgit, and Annelies Moors, eds. 2005. Religion,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第10週 11/17 中研院民族所郭佩宜教授
指定閱讀
1. 郭佩宜。2008。〈法律是解藥,還是毒藥〉,《人類學視界》創刊號,頁10-13。
2. 奧比•薩克思。2013。〈第七章,哭泣的法官:司法權與社會經濟權利的保障〉,《斷臂上的花朵》,頁173-204。麥田出版。
3. 呂秋遠。2014。〈神的孩子在跳舞〉,《噬罪人》,頁152-167。三采出版。
4. Laura Nader. 2002. The life of the law: anthropological projects, Ch.1 (pp.18-7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r 人類系同學)。
延伸書目
5. 吳豪人。2013。 〈完美的正義,或「消除不正義的永續動態過程」〉,沈恩著,《正義的理論推薦序》。商周出版。
6. 林開世。2008。〈一個法律保護了什麼?〉《人類學視界》,創刊號,頁2-5。
7. 容邵武。2008。〈法律及其不滿〉,《人類學視界》,第二期,頁32-34.。(回應林開世與郭佩宜,2008)
8. 容邵武。2012。〈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中介〉,《文化研究》14: 101-138。

第11週 11/24 國立交通大學人社系林文玲教授
指定閱讀
1. 林文玲。2012。〈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51-98。
2. 林文玲。2014。〈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台北:群學。
3. 林文玲。2011。〈另類「爸爸」節〉,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859

第12週 12/1 中研院民族所方怡潔教授
指定閱讀
1. Bolt, M. 2012. “Waged entrepreneurs, policed informality: work, the regulation of space and the economy of the Zimbabwean-South Africa border.” Africa 82(1).
2. Kuruvilla, S., C. K. Lee and M. E. Gallagher. 2011. “Introduction and argument”, From iron rice bowl to informalization: markets, workers, and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China. S. Kuruvilla, C. K. Lee and M. E. Gallaghe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16.
3. 方怡潔。2014。〈金融風暴、鬧鬼的工廠與賭場資本主義〉(上)(下),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871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899
第13週 12/8 教師出國開會,學生準備報告
[本週需完成1000字的初步分析報告]

第14週 12/15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學系李宜澤教授
指定閱讀
1. Kuper, Adam. 2003.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Current Anthropology 44(3).
2. 楊弘任。2012。〈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4):5-29.
3. 李宜澤。2014。〈金城武樹與地方發展〉,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026
4. 李宜澤。2014。〈環境人文尺度下看農業倫理〉,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708
延伸書目
5. 李丁讚。2010。〈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
6.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35(4): 313-338。

第15週 12/22 國立暨南大學人類所邱韻芳教授
指定閱讀
1. Zeppel, Heather. 2007. “Indigenous Ecotourism: Conservation and Resource Rights,” In Critical issues in ecotourism : understanding a complex tourism phenomenon, James E. S Higham ed. Pp.309-347. Amsterdam ; Bost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2. 邱韻芳。2013。〈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上)(下),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111 ,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145
延伸書目
3. West, Paige. 2005. “Translation, Value, and Space: Theorizing an Ethnographic and Engaged Environment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7 (4): 632-642.
4. 官大偉。2013。〈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 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 69-105.

第16週 12/29 期末討論

第17週 1/5 三校聯合工作坊
由台清交三所大學三門課聯合舉辦工作坊,進行跨校交流討論 (一整天議程)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導論 
第2週
9/22  社運人類學(activist
anthropology):方法與倫理指定閱讀
1. Hale, Charles R. 2001. “What is Activist Research?” Items and Issues of SSRC 2 (1-2): 13-16.
延伸書目
2. Casas-Cortes, M. I., Osterweil, M., & Powell, D. E. 2008. “Blurring boundaries: Recognizing knowledge-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1(1): 17-58.
3. Hale, Charles R. 2006. “Activist research v. cultural critique: Indigenous land right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politically engaged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21(1): 96-120.
4. Osterweil, M. 2013. “Rethinking public anthropology through epistemic politics and theoretical practice,” Cultural Anthropology 28(4): 598-620.
 
第3週
9/29  社運人類學:實例探討1. Graeber, David. 2011. “Occupy Wall Street Rediscovers the Radical Imagination," The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cifamerica/2011/sep/25/occupy-wall-street-protest
2. 大衛.格雷伯著/湯淑君等譯。2014。《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台北市:商周出版(我們會特別討論第二章「占領運動為什麼可行?」及第五章「尚待破除的魔咒」,但鼓勵同學讀完整本書。)
3. 丘延亮、陳永龍。2014。《防天災 禦人禍:原住民抗爭與台灣出路》。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第4週
10/06  太陽花系列論壇 [本週課程提前至10/3(週五),與台灣人類學年會一併舉行。週五全天有三場太陽花學運相關之論壇,請至少擇一場出席旁聽,並撰寫500字之心得報告。] 
第5週
10/13  國立暨南大學人類所容邵武教授1. Jessop, Bob. 2002. “Liberalism, Neoliberalism, and Urban Governance: A State–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tipode 34(3): 452–472.
2. 容邵武。2014。〈台灣. 香港。雙城記!一個故事?〉,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03
3. 容邵武。2014。〈佔領〉,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43
 
第6週
10/20  中研院民族所鄭瑋寧教授 1. 黃應貴。2012。〈第一章 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文明」之路,第三卷》,pp.1-2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2. 鄭瑋寧。2012。〈說好的幸福呢?新自由主義無法兌現的許諾〉,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649
3. 鄭瑋寧。2014。〈別無出路的服貿?或者,自由市場的神話式怎樣被打造出來的?〉,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28
4. 鄭瑋寧。2014。〈不可異化的未來〉,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839
 
第7週
10/27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伯楨教授 1.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著,陳信宏譯。2007。《暴力:從戰爭到和平。刊於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頁157-208。臺北:麥田出版。
2. 姚人多。2014。〈社會是戰爭的延續: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國家的敵人」與「治安戲碼」的歷史考察〉,《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汪宏倫編,頁293-348,臺北:聯經出版社。
 
第8週
11/03  中研院民族所彭仁郁教授 1. 法農 Frantz Fanon。2009/1956。〈第一章 論暴力〉,《大地上的受苦者》。心靈工坊出版社。
2. O. Douville。2009。〈童兵及其先祖性〉,《人類學家期刊》 116-117號。(原法文,中譯版 in edit.)
3. 彭仁郁。2014。〈第八章 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聯經出版社。
 
第9週
11/10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趙恩潔教授 1. Hackett, Robert A.著,盧永山、張大裕譯。2000/2003。〈收回媒體:傳播民主運動的可能性〉,《當代》196期,2003年12月:10-31。(原文刊載於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2000年 秋季號,第63期)。
2. 趙恩潔。2014。〈看不見的恐怖攻擊〉,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8/18/chaoenchieh/
3. Postill, John. 2014. “Democracy in an age of viral reality: A media epidemiography of Spain’s indigegnados movement”. Ethnography 15:51.
 
第10週
11/17  中研院民族所郭佩宜教授 1. 郭佩宜。2008。〈法律是解藥,還是毒藥〉,《人類學視界》創刊號,頁10-13。
2. 奧比•薩克思。2013。〈第七章,哭泣的法官:司法權與社會經濟權利的保障〉,《斷臂上的花朵》,頁173-204。麥田出版。
3. 呂秋遠。2014。〈神的孩子在跳舞〉,《噬罪人》,頁152-167。三采出版。
4. Laura Nader. 2002. The life of the law: anthropological projects, Ch.1 (pp.18-7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r 人類系同學)。
 
第11週
11/24  國立交通大學人社系林文玲教授 1. 林文玲。2012。〈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51-98。
2. 林文玲。2014。〈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黃應貴主編,《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台北:群學。
3. 林文玲。2011。〈另類「爸爸」節〉,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859
 
第12週
12/01  中研院民族所方怡潔教授 1. Bolt, M. 2012. “Waged entrepreneurs, policed informality: work, the regulation of space and the economy of the Zimbabwean-South Africa border.” Africa 82(1).
2. Kuruvilla, S., C. K. Lee and M. E. Gallagher. 2011. “Introduction and argument”, From iron rice bowl to informalization: markets, workers, and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China. S. Kuruvilla, C. K. Lee and M. E. Gallaghe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16.
3. 方怡潔。2014。〈金融風暴、鬧鬼的工廠與賭場資本主義〉(上)(下),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871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899
 
第13週
12/08  教師出國開會,學生準備報告 [本週需完成1000字的初步分析報告] 
第14週
12/15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學系李宜澤教授 1. Kuper, Adam. 2003.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Current Anthropology 44(3).
2. 楊弘任。2012。〈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4):5-29.
3. 李宜澤。2014。〈金城武樹與地方發展〉,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026
4. 李宜澤。2014。〈環境人文尺度下看農業倫理〉,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708
 
第15週
12/22  國立暨南大學人類所邱韻芳教授 1. Zeppel, Heather. 2007. “Indigenous Ecotourism: Conservation and Resource Rights,” In Critical issues in ecotourism : understanding a complex tourism phenomenon, James E. S Higham ed. Pp.309-347. Amsterdam ; Bost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2. 邱韻芳。2013。〈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上)(下),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111 ,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145
 
第16週
12/29  期末討論 
第17週
1/05  三校聯合工作坊 [由台清交三所大學三門課聯合舉辦工作坊,進行跨校交流討論(一整天議程)]